本港錄得近6千種海洋生物 佔全國品種26%【有片】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6/12/29 18:59

最後更新: 2016/12/29 22:21

分享:

分享:

(記者陳偉英攝)

香港雖然只是彈丸之地,但麻雀雖少,五臟俱全。港大的研究所發現,面積達1651平方公里的本港海域雖只佔中國海域的0.03%,但卻錄得近6千種海洋生物,佔中國錄得的海洋生物品種的26%。研究所指,由於本港位於溫帶與熱帶交界,有利多樣物種棲息。但本港的海洋保護區面積只佔本港海域的約2%,遠低於全球目標的10%,情況有待改善。

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花費1年半的時間,參考超過640份有關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文獻,發現本港的海域雖只佔中國海域約0.03%,但錄得的海洋物種卻已佔中國錄得的2萬2千多種海洋生物中的26%,即共錄得5943種海洋生物,接近面積較本港大約200倍的波羅的海6065種海洋生物。

流浮山有過百年歷史的香港巨牡礪。(記者陳偉英攝)

研究所發現,在本港發現的海洋生物中,約20種生物在本港首次發現,因而以香港命名。例如在流浮山有過百年歷史的香港巨牡礪,實際上其中一種蠔。

【延伸閱讀】本港海洋生物6千種 你認得幾多?

研究員吳潘東解釋,由於本港位處於熱帶和溫帶交界,聚集熱帶及溫帶的物種,而本港西面靠近珠江河口為本港提供一個鹹淡水的環境,供不同生物棲息及互動的多元海洋生態環境,令本港聚集岩岸、紅樹林及底棲等不同物種。

但吳指本港的海洋生物正面對多方面的威脅,包括全球氣候暖化、海洋酸化問題及本港的基建填海項目等,殼類等部分物種或會有熱帶遷至溫帶。

(記者陳偉英攝)

吳指,本港於2011年開始成為聯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適用的範圍。根據公約定下的全球目標,本港需於2020年將海洋保護區的面積提高至海域面積的最少10%,惟日後即使成立大小磨刀海岸公園,海上保護區的範圍也只是高於2%的海域面積,遠低於公約的目標。

吳坦言擴大保護區的範圍即代表需縮減填海的範圍,本港於2020年能否達到10%的全球目標,關鍵在於政府的決心及公眾是否支持,公眾對於海上保育的意識有待提高。

(記者陳偉英攝)

研究所已與全球最大的海洋物種數據庫合作,建立香港海洋物種名冊,為亞洲首個建立名冊的地區,是此研究的發現已包括在名冊內,於網上供公眾查閱。研究所望日後能建立海洋地理資訊系統,有利檢測本港的海洋生物,從而達到保護及保育海洋生物的多樣性。